logo

当前位置:首页>热门 > >正文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回给桂林校友们一封信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回给桂林校友们一封信
2023-07-07 11:11:14 来源:桂林晚报

黄旭华,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工程院院士,核动力潜艇专家

曾就读于桂林中学35班

黄旭华院士。(图源:新华社)

多年来黄老一直心系母校的发展

为表达对母校的思念及感激之情

2020年黄旭华捐助了50万元人民币

支持母校发展建设

并设立黄旭华奖金

桂中在高中三个年级

分别设立“黄旭华”班

激励有志于

“树立远大理、想练就过硬本领

担当复兴大任”的有为学子

2023届高三年级

黄旭华班学生已经毕业

为表达对黄老的感激之情

黄旭华班的30名孩子

给黄老写了封信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大好时代,处处皆是我们施展才华的江湖!

——信中摘选

全文如下,滑动可查阅

虚岁已近100岁高龄的黄旭华

在接到信件后转告秘书代为转达:

同学们对科学的求索,对国家的承诺,是对母校“专心志忧天下”校训的继承和发扬,祝母校桂林中学蒸蒸日上。——学生黄旭华

相关阅读

1970年12月26日

52年前的今天

我国首艘核潜艇下水

“长征一号”下水时的历史照片。(图源:中国军网)

这艘名叫“长征一号”的核潜艇下水

成为继“两弹一星”后的

又一国之重器、国之利器

让我国成为世界上

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退役后进入海军博物馆,前段时间正式对外开放。(图源:中国军网)

在这艘核潜艇的背后‍

是一代科研人艰苦卓绝

的奋斗故事

“不用国外一颗螺丝钉”

艇上零部件有4.6万个

需要的材料多达1300多种

全部自主研制

“不用国外一颗螺丝钉”

没有外援,仅用10年就研制出

国外几十年才研制出的核潜艇

实现这一突破的

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和当时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研发团队

“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院士

作为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

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

将“惊涛骇浪”的功勋

“深潜”在了人生的大海之中

1958年

一个电话改变了他的一生

“电话里只说去北京出差

其他什么也没说

我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就去了

从上海到北京才知道

国家要搞核潜艇。”

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自此他与核潜艇结缘

开始了“荒岛求索”的人生

没有现成的图纸和模型

就一边设计、一边施工

晚上准备两个馒头加班加点地干

没有计算机来计算核心数据

就用算盘和计算尺

为了控制核潜艇的总重和稳性

就用磅秤来称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画面。(来源:新闻联播资料图)

黄旭华和同事们用最“土”的办法

解决了尖端的技术问题

核潜艇能够成功下水

源于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

同时用创新的思维解决关键问题

核潜艇的形状问题一度困扰着

黄旭华及同事们

收集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后

他最终决定“三步并作一步走”

直接研制当时最先进的水滴型核潜艇

“一个侦察兵已把最佳路线侦察出来,再去就没必要重走他侦察时的路线了。”

——黄旭华

“64岁总设计师的生死抉择”

1988年首次深潜试验

核潜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

深潜后承受的外压是1吨多

一百多米长的艇体

任何一条焊缝、任何一条管道

任何一个阀门,承受不起海水压力

都会造成艇废人亡的结局

对参试人员来说

这无疑是个巨大的心理考验。

为给参试人员增强信心、减小压力

“我是总设计师,我要对潜艇负责

对艇上战士负责。”

这位时年64岁的总设计师作出决定

亲自随核潜艇下潜

当核潜艇浮出水面时

现场的人群沸腾了!

黄旭华欣然题诗: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这一年距黄旭华离家

开展核潜艇研究

已是整整三十年

“为了工作上的保密,我整整三十年没有回家。离家研制核潜艇时,我刚三十出头。等回家见到亲人时,已经是六十多岁的白发老人了。”

——黄旭华

世界上高新尖端技术

尤其是核潜艇技术

都被列入为国家最高级别的机密

黄旭华走上研制核潜艇的道路

就已经做好了

无法“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准备

1987年,在老家的黄母收到了一本

黄旭华寄来的上海《文汇月刊》

其中刊登了一篇

题为《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的长篇报告文学

详细介绍了中国核潜艇“黄总设计师”

的人生经历

文章并未提及具体名字

但提到了其夫人李世英

黄母这才恍然大悟

当时这位93岁高龄的老人没想到

30年没回家、被兄弟姐妹们埋怨

“不孝”的儿子

原来在为国家做大事

黄旭华与母亲。(图源:资料图)

黄旭华旧居。(摄影:陈冰青)

黄旭华埋头苦干的人生

正是中国核潜艇人

不懈奋斗的缩影

祖国贫弱的年代

他们用自己坚挺的脊梁

让中国辽阔海疆

有了坚实的护卫

如今我国的潜艇力量

已经从“一穷二白”

变成了“水下钢铁长城”!

有人为祖国捍卫疆土

有人为人民守卫生命

奇迹背后正是

一代又一代黄旭华院士‍

这样的英雄

用热血开拓前行的道路

因为有他们的付出和守护

才有我们的岁月从容

今天

一起致敬我们最可爱的人

来源丨综合自桂林中学

《南方》杂志 揭阳发布等

标签: